发表时间:2021-09-26 09:20
患者张文琼,女,55岁。初诊日期:2021年8月2日。
现病史:患者近一月反复出现眩晕,常与头位、体位变化有关,发病时自觉天旋地转,多次因剧烈眩晕不自控而摔倒,严重的时候可引起呕吐。患者先于私立医院诊治,颈椎CT提示颈椎椎间盘突出、颈椎退行性病变,遂以颈椎病施治,患者感疗效甚微,体位改变引起的眩晕症状依然经常出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科就诊,首诊时,先详细聆听患者对自觉症状的描述,即:白天眩晕不常有,仅在劳作需要低头、仰头时偶有眩晕,程度较轻尚可耐受;夜间入睡时,在床上躺下或坐起一瞬间,常有剧烈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程度较重的时候可引发呕吐、眩晕后持续头重脚轻感,以至于患者产生了惧怕躺下睡觉的感觉。待患者描述症状后,笔者便详细询问患者具体的激发头位方向、是否有基础疾病、最近的颈椎影像资料,确保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实行手法复位。根据患者描述,考虑为双侧后半规管问题,以右侧为著,运用Dix--Hallpike变位试验验证了推论,随后运用Epley复位手法,术中患者能耐受,术毕予以中药治疗。患者自觉头身困重,大便稀溏,舌淡苔滑、脉濡滑、舌边明显齿痕。
中医诊断:眩晕(痰浊中阻)
辩证:脾失健运、痰浊上蒙
治法:健脾化痰,升清降浊
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5g 白术15g 天麻15g 茯苓20g
陈皮15g 钩藤15g 泽泻15g 炙甘草6g
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首诊究其脉证,是为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晕眩。朱震亨《丹溪心法》言:“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无痰不作眩……湿痰者多宜二陈汤……如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由此可见痰在眩晕病因中站主要地位。初诊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患者眩晕较剧,加钩藤以平肝熄风,又因患者痰湿重、大便溏而加泽泻以利水渗湿。
嘱患者术后48小时尽量避免平躺,宜选用斜靠体位睡眠,防止耳石再次掉入半规管,以加强疗效。若眩晕症状缓解不明显,嘱患者再次复诊以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日期:2021年8月5日。
患者复诊而来,告知笔者经过第一次复位及中药治疗后,眩晕症状有所缓解,仔细感受后,目前仅右侧位能激发眩晕,且程度较前减轻,未出现昏仆、呕吐等,大便稀溏有所减轻。经过中医辨证及变位试验,目前考虑西医诊断:右侧后半规管耳石症;中医诊断:眩晕(痰浊中阻)。继续予以前方4副,去钩藤。再行右侧后半规管Epley复位法。
三诊日期:2021年8月12日。
患者三诊来我科,心情愉悦,溢于言表,告知笔者经过两次门诊施治,目前已基本上未出现过眩晕症状,能够放心大胆躺下睡觉。眩晕消失后,有持续性的头昏头胀,程度不重,喉中有痰,食欲不旺,偶有胃部烧灼感、胃痛泛酸。目前考虑眩晕已去,仍有余痰,需进一步益气健脾以治本,防止再生新痰,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6副:
砂仁15g 木香15g 半夏15g 陈皮15g
党参15g 茯苓15g 白术15g 炙甘草6g
瓦楞子10g
2021年8月20日回访,患者表示三诊后余下症状进一步缓解,未再出现眩晕。
【总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是由特定体位诱发的眩晕,其特点为:剧烈眩晕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分钟,伴有眼球震颤,大多无耳聋、耳鸣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每年发病率64/10万。单从发病率上来看,BPPV为低发病率,但是临床上越来越多患者前来我科咨询相关病症,以中老年人为主,其中女性患者占比较多。大多数人常在外院以椎动脉型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症、前庭神经炎、脑供血不足等诊断进行了一段时间治疗后未得到明显改善,而经过专业诊断为BPPV后行针对性治疗而达到好转和痊愈。
现代医学中耳石症整复手法是其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详细查体、正确诊断、准确定位、适宜手法,是获得理想疗效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临床过程中,主要还会遇到以下难点,其一,在实施整复操作时部分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诱发体位带来的剧烈眩晕而使治疗无法正常进行,如呕吐、心慌、血压陡增、情绪激动等;其二,现代医学重在手法整复,疏于术后巩固和调养,以至于部分患者在手法整复短时间内有良好效果,随着时间推移,短则第二天、长则数周后,又出现眩晕或者之前减轻的眩晕逐渐反弹加重。此时,配合中医辨证治疗便凸显了很强的优势。针对于病情较重、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首先以优先降低眩晕症状的程度,采用中医辩证治疗,为接下来的手法整复提供了先决条件。再者,在手法复位后,配以健脾、化痰、清热、温阳等辩证治疗,持续纠正偏性、改善症状。
临床上以中医方案加强疗效,常选择中药内服、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等,其中针刺疗法可采用原始点针法、黄帝内针针法,均可达到不错的效果。本病案未试验针刺部位疗效,可在今后病例中检验针法配合整复手法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