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名医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天府名医 > 动态和心得 >

“小柴胡汤与少阳症”的学术讲座

发表时间:2021-07-06 14:57

      7月6日,缪奇祥天府名中医工作室团队成员刘克泓主治中医师做了“小柴胡汤与少阳症”的学术讲座。

     《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小柴胡汤主之。”其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称为少阳四大症,往往患者有“一症”可判断为少阳为病,但四大症之后条文解析很多医家众说纷纭。刘克泓主治中医师从三焦为我们进行了解读。

       三焦是《内经》最早提出,上焦、中焦、下焦的走形、特点。《难经》至汉代,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对三焦的认识逐渐趋于部位,没有形状,没有实质,是所有脏器功能的概括。但李东垣后来提到了三焦有形质,提出有名无状,有形状,但不固定,像水。张景岳提出三焦囊括一身之大囊,清代唐荣川从解剖学提出三焦为油膜,就是现在的胸膜、腹膜。广义上就是一种膜的概念,那也就是说有膜的地方有可能出现少阳证。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内经》提出:1、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2、气道:原气别使,也就是说三焦同时是津液和原气行使的通道,再反过来,带着三焦的结构与作用,96条原文较好理解了。若少阳为病,三焦必受累,水道不通,就可能出现水不下行,导致小便不利,水集结于肋下出现心下悸动。另外,气道不通,不通则痛,不通则胀满不适,所以“腹中痛、胁下痞硬”。从“膜”的角度讲,脏腑在膜内,则为表,肌肤在膜外,则为里,所以少阳证为半表半里,当热从膜向内走则为脏腑热,出现津伤口渴,若向外走,则发热出汗。

      狭义的半表半里:《伤寒》97条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结于胁下。只是比喻,描述经络行走的特点,背为阳,腹为阴。胁下就是少阳,广义的半表半里:有膜的地方就是半表半里。有膜特点的地方就是就分三焦。

       最后,刘克泓主治中医师分享了一例带状疱疹,有典型的少阳四大症表现,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缪奇祥主任医师点评说,小柴胡汤是张仲景对少阳证机理概括后所写的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方,包含了胃气不和出现痞,胆火不降出现内热,肝气不疏出现滞,以及三焦不通出现水停,用药也符合病机。人参、炙甘草、大枣补中益气,半夏、生姜和胃降逆、通利三焦,黄芩、柴胡清利肝胆,组方严谨。